附3《中国农业通天塔》项目(推广立体种植农业 推广新农村建设)
国务院在“十二五”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》中指出:在工业化、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,是“十二五”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,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,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、增加农民收入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。
一、中国的忧虑,世界的忧虑
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5.9亿吨,60多年来实现了第二个产量“九连增”,但是粮食进口量亦激增,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。
2012年1~11月,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275.0万吨,同比猛增2.8倍;其中,稻谷和大米、小麦、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89.0万吨、369.4万吨、489.2万吨,同比猛增2.32倍、2.6倍和3.7倍。
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,达5838万吨,增幅达11.2%,相当于国际贸易量的60%,我国国内自给率仅为20%。
2012年1~11月我国净进口棉花460.4万吨,同比增加80.9%,相当于全年产量的65.9%,占全年需求量的40%。
2012年1至11月,我国粮食进口已达到6589万吨,而2012年我国粮食的总产量为58957万吨,若以前11月的粮食进口计算,我国粮食进口实际已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1%,超过了(自给率95%的)“红线”6个百分点。
2012年,中国的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超过了50%。今后,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,而其饮食结构、消费结构逐步与城镇居民趋同,更将给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压力。
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估算,相较农村居民,城镇居民蔬菜消费量高28%、植物油高出24%、肉类高出51%、禽类高出136%、水产品消费高出200%以上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进行生产转化。
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,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、消费结构快速升级,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。中国耕地资源占世界的7%,淡水资源占世界的6%,人口却占世界的20%。
粮食安全对于中国来说,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问题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,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。
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,世界上第二大稻米和大麦的进口国,排名第十的玉米进口国以及前二十的小麦进口国。
中国自给自足的能力稍有降低都会带来大量贸易,并对国际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。例如,国外有专家说,即使中国只进口国内需求的5%的玉米,也相当于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贸易。
以2010年粮棉油进口量来算,中国进口农产品数量相当于使用了国外大概7亿多亩耕地。
中国粮食进口量的连年猛增引起了国际粮食安全研究者的关注,而最悲观的结论是:中国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。
据联合国发表的人口报告估计,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3亿,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可耕地几乎满负荷地运作,才勉强养活现在的60多亿人口。未来40年多出来的30亿人口,他们的下一顿饭将从何而来?
粮食问题—吃饭问题,中国向何处去?世界向何处去?
走农业现代化之路,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,是唯一的出路!
国际经验表明,在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的阶段,如果能及时加强农业、发展农村,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,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持续协调发展;如果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,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工业化、城镇化,就会出现农业萎缩、农村凋敝、农民贫困等诸多问题,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、社会矛盾加剧。
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,加快现代农业建设、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,决定着我国能否顺利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。
“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”。对于当代中国而言,粮食安全是解决“三农问题”的核心内容之一,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。
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,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,是我国唯一的出路!
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:农业的新革命,农业现代化的最高阶段是建立植物工厂,在人工可控的环境中,全年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高效农产品的生产。
在我国现阶段,及时地、适度地、积极推广植物工厂,不仅对未来中国农业大规模进入植物工厂时代有深远的战略意义,对我国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。
